首页 / 履行职能 / 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长江日报:挖掘和利用武汉钢铁工业文化遗产
供稿: 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5-06-04 浏览量:39237 次
字体 :【

牛琳霞

 

吴红文

 

 

刘勇

 

徐超

 

  钢铁工业文化遗产是武汉工业文明的一座丰碑,是武汉工业发展史的记忆和传承。武汉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和内陆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留下了丰富的以钢铁工业遗产为代表的工业遗产资源。这些工业文化遗产历史内涵丰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挖掘和利用钢铁工业文化遗产,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图则,较好地保护和利用钢铁工业文化遗产,在增加城市魅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改革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随着“旧城改造”、“工业外迁”等城市功能调整,一些钢铁工业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行业博物馆处境艰难。对我市濒临破坏、拆迁和消亡的钢铁工业遗产进行挖掘与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5月29日,市政协召开“挖掘和利用钢铁工业文化遗产”界别协商座谈会,围绕“汉阳造”、青山“红房子”等工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武钢博物馆的建设运营展开协商,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委员们还就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何时建成开馆、武钢博物馆应享受的政府优惠政策,及“红房子”的具体保护措施,与市文化局、市国土规划局、青山区政府等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互动对话。

  座谈会上,市政协常委、市致公党专职副主委张河滢等就有关挖掘和利用钢铁工业文化遗产的具体问题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互动对话。现将部分内容摘要如下:

  问:目前,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的建设遇到困难,处于停滞状态。该馆后续建设工程何时启动?

  市国土规划局: 关于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项目,我局已办理了相关审批手续,并支持其建设,目前已将含该馆地块在内的汉阳钢厂内26.5公倾用地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进行整体保护,鉴于该遗产极具文化特色、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规划建议先行整体保护再进行改造和利用,引入文化创意产业,解决资金等难题,推动博物馆早日完工开馆。

  问:作为行业博物馆的武钢博物馆应享受政府哪些优惠政策?

  市文化局:武钢博物馆是我市钢铁工业工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地,根据2013年市政府出台的《武汉市促进民办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我局已按照该办法支持的上限给予该馆财政支持,还将通过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行业博物馆的相关专项补助,为该馆争取更多经费支持。

  根据规定,行业博物馆水电费不应按工业标准收取,就武钢博物馆一直按照工业用水、用电价格交水电费的问题,我局将积极协助解决,向有关部门出具证明,降低其运行成本,减轻博物馆负担。

  问:对青山“红房子”的保护和利用,政府有哪些具体措施?

  青山区政府:青山“红房子”是全市16个历史风貌街区之一,目前,“红房子”区域已纳入青山滨江商务区规划范围,作为重点项目推进建设。规划全面保护红钢城片5—10等六个街坊的近130余栋历史建筑(除极少数由于结构和防火安全方面的问题需拆除),划定风貌协调区70余公倾,强调不得改变原有街坊布局方式,不得移动或损毁原有乔木并保护内部街坊的支路网形式。规划显示,以红钢城八、九街坊为核心的“红房子”片,定位为当代工业文化展示平台。

  挖掘和利用汉阳、青山工业文化遗产

  我市钢铁工业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其挖掘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应有作用。主要表现在:因时代变迁,留下的可保护痕迹较少;城市建设注重经济开发,轻视钢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对现有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有限,导致馆藏遗存生存艰难。尤其是新建的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因资金等问题无法进行内部装修布展,导致新馆开馆无期。

  我市钢铁工业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青山区和汉阳区。对于这两个区域的文化遗产挖掘和利用,首先要严格执行《武汉市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按照规划中确定的青山红房子、汉钢片作为“工业文化街区”的部署,制定详实的保护方法和具体措施,并拟定时间表。

  其次,学习借鉴国内外老工业区、工业遗址改造的经验,建设宜工宜商宜居新城区。上海田子坊和半岛1919、南京1865、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天津河西区改造等都称得上老厂子、旧建筑改造升级的成功典范。建议有关部门组团实地考察学习。

  要切实推进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尽快开馆,发挥该馆在汉钢片地块的核心和引领作用,建议结合“文化五城”建设,将汉钢片打造成博物馆之城,影视拍摄基地和中欧文化交流展示基地。

  在“工业文化街区”建设方式上,可以采取BT模式吸引国内大公司进行融资和建设。希望市政府充分发挥行业博物馆的特色作用,引导企业把具有代表性的废旧钢铁机械设备陈列在博物馆展出,使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感受到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震撼,激发全民创新的热情。

  保护利用“汉阳造”文化遗产

  大力推进工业遗址公园建设

  保护工业遗址就是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因此,不仅要有工业博物馆来保存这份遗产,同时也要大力推进工业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水平推到一个更高更先进的境界。

  学习和借鉴相关有益经验,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工业遗产和世界工业遗产。黄石矿山公园作为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张之洞创办的洋务企业中唯—保留下来并且仍在正常运作的一处铁矿山,目前已成为集中展现大冶铁矿悠久的采矿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工业遗址,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武汉应抓住时机,积极加强与湖北黄石、江西萍乡等地的合作,充分挖掘和整合“汉阳造”工业文化遗产,以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为重点,争取申报国家乃至世界工业遗产。

  在进一步充实完善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的同时,还应着力打造一个有关钢铁文化的长廊,在原有的生产车间筹建冶炼遗迹展,打造成参观通道,开发工业旅游。尤其可以利用武汉高校众多的优势,将此地作为艺术设计类的毕业专业展区,形成每年一度的大型的各大高校毕业创作展,提供一个可供各校交流的场所,同时也为市民准备了一个学习、体验艺术的区域。

  仅仅靠博物馆这个载体来保护“汉阳造”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很有局限性。建议建成一处“汉阳造工业遗址公园”或“武汉近代工业文明主题公园”,采用“保留——再利用——再创造”的模式,在保护原样的前提下,使之成为武汉工业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早日开馆

  成为研究和传播中国近代工业的平台

  2002年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开馆,这是国内展现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的唯一专题馆。4年前,由武钢与万科合作在该馆原址扩建新馆,改名为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该项目2011年6月动工,去年底,主体工程已完工。当前,由于资金等问题,导致新馆内部装修和布展工作停滞不前,博物馆竣工开馆时间无法确定。

  切实推进新馆早日开馆迫在眉睫,建议市政府主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及投资建设方,研究制约博物馆建设进度的主要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尽快恢复博物馆后续建设和布展工作,并开始消防通道、停车场及配套绿化场地的腾退和建设,促进新馆早日竣工开馆。

  在新博物馆的建设方式上,可采取引入第三方参与的进入或退出机制;也可采取政府主导后续建设,竣工验收后交付汉钢运营管理的模式;加强项目开发,确保博物馆的建设质量和布展水平。

  希望市区政府结合“汉钢片”——工业文化街区、汉阳钢厂转炉车间旧址等工业遗产,统筹策划该地区的发展。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及其影视栏目连续在张之洞博物馆、汉阳钢厂拍摄电视节目及影视剧,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机会,打造武汉数字电影拍摄基地。

  张之洞时代组建的“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世界级的钢铁联合企业,尤其汉阳铁厂是亚洲第一大钢铁厂。黄石大冶铁矿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江西萍乡煤矿已打造成旅游精品。我们要以新馆为核心,打包升级“汉冶萍公司”,共同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创作专题作品、开发旅游产品,使之成为研究和传播中国近代工业的平台。

  挖掘和利用青山“红房子”

  留住建筑群所处的原生态环境

  青山“红房子”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仿前苏联工业住宅区。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红房子渐渐失去昔日的风韵,原设计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记载着武钢发展历史的“红房子”,普遍存在通风条件差、抗震能力弱、线路老化、外墙风化严重等问题。有些红房子超龄使用20多年,已属危房。

  青山“红房子”是中苏友好时代的见证,也铭刻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作为影响整整几代人记忆的独特工业文化遗产,“红房子”将何去何从?

  “红房子”涉及十六个街坊,总面积50万平方米,加之历史建筑保护成本高、周期长、经济效益差,想保留所有“红房子”是不现实的,建议划出一片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意义的区域进行保护,形成一个完整的“红房子”建筑群。

  历史建筑保护成本高、周期长、经济效益差,想完全由政府包办并不现实,只有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适当引进外部资金,才能更好地完成对红房子的保护工作。

  要严格把关,尽量做到不破坏其原汁原味,尽力保护其外观、结构、街坊布局和“红房子”建筑群所处的原生态环境。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学习外地城市经验,在不改变历史原状和破坏历史记忆基础上,适度进行旅游和市场化的活态开发,让“红房子”鲜活生动起来,成为城市的个性标签。

  挖掘红房子文化内涵,搞好钢铁工业文化传播工作。继续开展故事会、群众歌咏会、怀旧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弘扬由红房子衍生的邻里和睦、勤劳奉献、自强不息传统文化。

  多渠道解决行业博物馆运营难题

  发挥好武钢博物馆文化传播作用

  多渠道解决行业博物馆运营难题  

  武钢博物馆是一家由企业创办,集钢铁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和学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开馆5年来,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逾40万人次。但博物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运行成本高、压力大。初步统计,武钢博物馆每年的运行费用合计200余万元,均由武钢自己解决。由于博物馆承担了相当多的社会责任,参观人数逐年增多,增加了人员配备、保安、消防、安全等压力,也进一步提高了运行费用。二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博物馆处在两边不靠的境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提高武钢博物馆知名度。应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开辟专栏,介绍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色,在重要街区和街道增设博物馆标志系统,将武钢博物馆纳入博物馆地图,纳入“高铁经济圈”,打好“冶金领域第一”的品牌,着力宣传中国制造、武汉制造、武钢制造,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武钢博物馆。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博物馆健康发展。希望落实《武汉市促进民办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规定的相关政策。

  三是在全城博物馆之间开展联动,巡回开展学术交流、文化与艺术展览。一方面是加强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和文化传递,另一方面给武钢博物馆这一冶金类专业博物馆注入新的文化气息。

  四是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精品工业旅游线路。除武钢博物馆外,武钢集团目前还拥有多个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如张之洞文化创意产业园、黄石矿山公园,加上被列为16个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红钢城等,希望政府将这些旅游资源加以整合,打造武汉市精品工业旅游线路,带动武钢博物馆的发展。

分享到: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439号| 鄂ICP备15003674号| 报警中心: 010-57174890| 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5581798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民主党派大楼| 技术支持:JL-TECH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