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章晓联就完善医药领域的成果转化机制提出建言:
近年来,在国家持续投入和支持下,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论文、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生物医药重大品种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在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众多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但是,我国医药领域的原始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率长期保持5%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25%~30%相比,转化水平偏低。其中原因有很多,包括高校等转化体制欠完善,市场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资金不足,科研人员缺乏产业化经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评价体系过度强调论文而不重视成果转化等。
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政府提供财政和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资金补贴等手段,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小型医药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的孵化动力,将投入巨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医药转化过程缩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搭建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拓展科研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跨学科合作,打破专业壁垒,促进知识的创新与融合;要从重文章向重成果转化过渡,提高科研质量,推动前沿技术和方法的突破;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校、研究机构的教育水平和研究实力,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和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企业要将原始创新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吸引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端医药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实现从“重销售”到“重研发”的转变。
此外,各方还应加速医联网、药联网等新业态的跨界融合,加强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链接,打造“科技+医药+金融”产业融合的共享发展新模式,加速创新药物成果转化。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文:生命时报记者:张健 田雨汀;图:章晓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