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东湖宾馆梅岭三号、万达威斯汀酒店……都是曾宇晃为武汉设计的代表性建筑。他2000年从湖南邵东来武汉读大学,在此成家立业。从求学到成为结构工程师,再到成为建筑设计公司管理者,他一路稳扎稳打,深入求索。与此同时,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城市更新工作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还坚持公益十年,捐款捐物20万元,先后资助几十个贫困学生。
沉稳专业与贴心温暖,在这位43岁的建筑从业者身上,达成一种和谐的平衡。

曾宇晃在青藏线上
行稳致远:十年高工路,挑战“不可能”
曾宇晃2004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同年进入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后加入中信集团,更名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事结构设计工作。
在设计院十10年,曾宇晃从一位普通设计师成长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说起这段快速成长的经历,他只道是寻常,说自己每一步都按时走、没有慢;此外还比较幸运,参与了一些重要项目,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等重要考试也很快通过。
2007年,全球IT业“巨人”富士康首次来到湖北,首期投资10亿美元开工建设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这是湖北省、武汉市“十一五”时期的重大产业项目。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说:“富士康到武汉,不是简单地把产业搬过来,而是把科技之根移植到武汉。”
意义重大,挑战也巨大。园区规模极大,唯一的食堂开间长达几百米。曾宇晃回忆,甲方希望设计时屋顶不要留缝、以免漏水,但常规设计规范要求隔一段距离要留缝、为热胀冷缩留出空间,这就对结构设计师提出了挑战。最终他使用膨胀加强带,兼顾温度应力影响,达到了甲方要求。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曾宇晃参与设计的万达威斯汀酒店要迎接来汉参加纪念活动的中外嘉宾。工期紧,出一段图施工一段,甲方的要求又近乎严苛,设计人员面临巨大压力。那段时间曾宇晃总在熬夜加班,有一周甚至直接睡在办公室里,连轴作战。最终,项目如期交付,保证了接待任务圆满完成。
10年间,他多次获国家、省、市勘察设计类奖项,如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J-2地块(汉街东区)的结构设计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工程公建三等奖、2013年度湖北省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积玉桥万达广场(一期)的结构设计获2012年度湖北省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

曾宇晃工作照
应时而动:既新建地标,也修炼内功
2014年,曾宇晃进入总部位于青岛的民营龙头设计企业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从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腾远武汉分公司总经理。
赶上武汉城市化进程加速,他带领团队,与万达、远洋等全国知名企业,湖北交投、硚口城建等本地国企,人信、天纵、伟鹏等本土优秀民营企业合作,在武汉及周边完成了多个标志性的商业、办公、住宅项目,如汉阳人信汇、盘龙城万达广场、江岸政务中心、幸福湾、恩施枫亭菀等,成为武汉设计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
2021年,房地产行业进入困难期。曾宇晃带领团队沉下心来调整方向、修炼内功。一方面深耕工业项目、产业办公、公共交通枢纽等新赛道;另一方面吸纳来自房地产行业的优秀人才,补强市场研判与产品策划能力。“市场不好固然很难,但我们能够提供稳定的服务,就能获得更多信任,也能招到更好的人才。”
越是逆势,曾宇晃越是坚持读书。他办公室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茶几上还有几本《三联生活周刊》。书架上堆放着许多人文历史、哲学社科类书籍,如商务印书馆的《小逻辑》等汉译名著、企鹅欧洲史系列、理想国的M系列译丛、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等,还有不少名人传记。
他阅读的习惯开始于七八年前,从睡前听书发展到自己买书。每个工作日送完孩子,他7时30分左右到公司一楼的麦当劳吃早餐、读书,读2小时后到办公室开始工作。2023年在区政协的全民阅读分享活动中,他还分享了读《曾国藩》的心得收获。
曾宇晃说,小时候在农村,可获得的好书不多,年轻时读书多是为了应考。中年开始自主学习后,他深刻感受到:学习是终身的,多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无论遇到什么惊涛骇浪,我们的民族都能泰然处之、屹立不倒。

曾宇晃在江岸区政协会上发言
使命在肩:积极建言履职,多年助学济困
曾宇晃2017年加入致公党,现任致公党江岸区工委副主委、江岸区政协委员。他坚持履职为民,将建筑行业的专业洞察转化为参政议政的务实成果,交出了多份有温度、有深度的政协提案、调研报告。
他深入花桥、淌湖、幸福村等片区调研,发现拆迁成本高、产业用地闲置、居民诉求难统一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难题,撰写了提案《城中村改造、产业用地利用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片区“微更新”提供了思路。
他认为,未来城市很难大拆大建,城市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创作,对建筑师的要求更高。更新后还需结合策划运营,同时鼓励市场主体发挥能动性,为建筑赋予活力。

曾宇晃(右一)看望通山县贫困学生
曾宇晃关注城市更新,也没有忘记农村的贫困学生。2014年,通过一位在武汉工作的通山教师,他了解到通山县一些乡村小学和学生条件依然较差。此后连续10年,他和一些朋友几乎每年都到通山县燕厦乡的北冲小学、新铺小学等学校,资助困难学生,最多时为45名学童提供杂费资助,送去衣物文具;还影响了身边的朋友和企业,为那里的孩子们捐建图书馆、乒乓球台、送课进校。
无论是作为读书人、建筑师、管理者还是公益活动参与者,曾宇晃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也很暖。他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城市更美好,让更多人生活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