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公风采 / 党员风采
党员风采
《武汉文史资料》刊发致公党党员喻球的奋斗故事
供稿: 喻球 发布时间:2024-08-06 浏览量:1122 次
字体 :【

《武汉文史资料》2024年第7期(总第381期)风雨同舟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从文艺情怀到担当意识》的人物报道,讲述了喻球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开展统战文化创新实践的奋斗故事。

喻球,致公党湖北省委会社会发展与服务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武汉市委会教科文专委会秘书长;大美湖畔(武汉)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武汉意品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海联会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武昌区新联会理事、非遗分会常务副会长。

 

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从文艺情怀到担当意识

 

策划专家、诗人、文化学者,在我身上有很多的标签。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我一直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在大家眼中我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文艺青年”,直到我加入致公党。

 

我的思想转变了

 

我是武汉人,在深圳、广州待了十余年,因为负责全国市场拓展,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即便是重新回到江城,“泡馆、逛展、听讲座、看演出” 的习惯已经养成。时间长了,我把兴趣爱好晋升成了专业职业。作为一名资深的 “斜杠奋斗者”,策展、文创、非遗是我的关键词。写字、表达是我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写着写着字变成了诗歌、书法,说着说着话演绎了故事、传奇。

说起来,入党是一种特殊缘分,有次听朋友介绍统一战线,提到 “致力为公,侨海报国”,这句话突然触动了我。进一步了解后,我发现在中国八个民主党派里面,致公党是最早成立的,也是唯一在海外成立的参政党。

在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革命活动中洪门成员积极参与,宣传革命思想、捐赠革命经费、投身武装起义……它始终是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为推翻封建专制、创建中华民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孙中山由衷地赞叹说:“华侨为革命之母。”

一个党派从立党之初就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并且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这特别了不起,让我不自觉地想要靠近它、加入它。

2018 年3月,我如愿正式成为一名致公党党员。随即我参加了致公党武汉市委会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升了觉悟,拓宽了眼界,交到了朋友,收获、改变、成长颇多,在这里找到共鸣与乐趣。

我看问题、做事情,跟以前的出发点和角度有了很大转变,提高了政治站位,增强了大局意识,从文艺情怀转变到了责任担当。个人是极其渺小的,就像小水滴,只有放到国家、民族这样一个大海里面去,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与建设社区党史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党史教育在基层,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史展览教育功能,成为共产党员受教育的精神家园,成为引导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基地。

在蔡甸区蔡甸街跃进社区党史馆的建设中,我的内心也非常犹豫。我毕竟是一个民主党派人士,不是中共党员,能否建设好中共党史馆呢?好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领导都非常开明,他们鼓励我,不要有顾虑,大胆干、放手干、全力干。期间,我查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包括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湖北党史、中国共产党武汉党史等,这些成为展陈内容的重要来源。

跃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一个像四合院一样的规整院落,里面又分成了很多功能区。社区党史馆在最后一间“红房子”,仅有约80平方米的空间。按街道社区要求,既要展现中国共产党党史,也要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党史系列重要论述,以及中共湖北党史、中共武汉党史、蔡甸革命史和建设史等。展陈内容非常多,而现场空间极其有限,还要考虑拓展和更新,这对我们是一个高难度挑战。

于是,我们动了很多心思:将主题墙设置在党史馆的中间区,隔开原本的方正空间,让参观者进入展馆有层层推进的感觉;同时,把展馆主题墙设计成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并且,将数字科技融入其中:在最后一面墙上设置移动电子屏,方便党史资料的延展阅读。

我还提供了党史视频资料,撰写了解说词,安排配音解说,并结合讲解员现场讲解,既丰富了展陈内容和表达,又突破了现有的空间限制。开馆以来,众多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此参观学习,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打造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

 

我跟昙华林有着特殊的缘分。我在昙华林出生,在这周边长大,对此处一草一木有非常深的感情。昙华林作为武昌古城更新改造的重点区域,在这里建设近代教育博物馆,可以说有着极好的先天条件。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文明印记的重要殿堂,是凝望过去、连接现实、通往未来的桥梁,是城市的历史窗口与文化地标。有特色的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旅目的地、网红打卡点,更是一座城市的形象窗口、文化IP。我协同团队打造的近代教育博物馆,让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赓续文脉、绽放光彩,还成为众多年轻人追逐的网红文化地标。

近代教育博物馆位于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该馆由近代教育陈列展厅、室外连廊文化浮雕墙展区及昙华公书林三个区域组成,收藏了大量关于近代教育的珍贵文物。

明代的石烛台、清代的毛笔、两湖书院刊印的《劝学篇》……丰富的实物展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理念。室外连廊文化浮雕墙展区,首先是一幅昙华林版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呈现了本地百年老建筑群、著名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昌洪担任学术顾问,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撰写《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赋》,向游客展示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的丰富内涵和多元面貌。

此外,“状元及第”的牌匾、明清科举制示意图以及张之洞的教育改革等展区,均备受游客青睐。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武汉这座城市近代文化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

 

让非遗“活”起来

 

非遗是什么?非遗就是生活。非遗文化结合时代元素创新发展,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

2011年,“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入选第三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湖北省楹联学会顾问、文史学者吴修志老师,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这位老人家真诚博学、风趣谦和,是“孟宗哭竹生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因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史馆而结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考察,他从武昌非遗发展大局出发,改家族传承为师徒传承,我也有幸成为孟宗故事第五代传承人。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开展学术研究,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利用,参与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

2018 年7月,我们筹备、成立了“武昌区昙华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它是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管的一个“非遗高地”。依托昙华林聚集的非遗人、手艺人,举办了“花朝节”“非遗节”“手工艺术展”等大型文化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且被列入“武汉非遗大事记”,这对我们从事非遗传播是极大的鼓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传统,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获得年轻人的认同与喜爱?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以更精彩的内容、更多元的载体、更丰富的形式,让非遗真正从博物馆、作坊走入学校及街道社区。所谓“见人、见物、见生活”,也就是“活态传承、融合创新”。

我们以人为中心,通过展现“衣、食、香、花、武”等非遗特色,让非遗“活”起来。比如,很多游客都希望吃上地道的湖北美食,我们就集中推出好吃的“非遗楚菜”。在昙华林为游客提供好看的“国风汉服”,供他们拍视频、开直播。

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执笔编剧的倡廉情景短剧《凤凰山下》,在昙华林非遗广场首演。该剧以 “一线串三珠”之法,将凤凰山及周边的故事串起:一珠为倡廉—— 中共中央监委蔡以忱烈士后代,传红色基因故事;二珠为孝廉——三国时期吴国司空孟宗哭竹生笋故事,为中国孝文化之血脉;三珠为忠孝——忠孝门(小东门)岳飞的忠、孟宗的孝之轶事,赓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该剧成为武昌古城1800 周年的献礼剧目。

2024年,中共洪山区委统战部组织同心•支教“大师牵小手”公益进校园系列活动,我应邀为洪山一小的同学们讲述武昌忠孝门的传奇故事。我用武汉腔生动讲述,学生们以武汉话积极回应,整个活动现场“汉味”十足。我介绍了三国孟宗少时孝亲、求学进取、为官清廉的人生轨迹,南宋岳飞抗金事迹、两首《满江红》诗词,以及遍布三镇的遗迹和地名等,还带领同学们歌唱武汉童谣……

一座城市的性格养成与城市精神,是从这座城市的历史提炼出来的。武汉的英雄印记,有血脉基因传承。爱国爱家,是这座英雄城市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致公党员,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开展统战文化的创新实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责无旁贷,求无止境。

分享到: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439号| 鄂ICP备15003674号| 报警中心: 010-57174890| 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5581798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民主党派大楼| 技术支持:JL-TECH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