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文创
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医疗主任童巧霞:疫情无情人有情
供稿: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0-08-14 浏览量:6938 次
字体 :【

 

  2020年,一个原本承载了无限美好寓意的年份,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人们所铭记。

  今年元月初,武汉人民正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准备年货。怎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这一切。

1月18日,钟南山院士手持“无座票”连夜赶到武汉,两天后确定存在“人传人”,23日武汉“封城”……警报正式拉响!

  这期间,我作为省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接收的多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诊治工作。回院后,立即接受任务,投入到重症隔离病房的工作,全院支援参与,一刻也没停歇。隔离病房一开诊,患者从十几个到上百个,病房很快收满。在还不清楚“敌人究竟是谁”的情况下,我们匆匆上了战场。做为分管医疗工作的负责人,除了自己责无旁贷的投入战场外还要根据医院的整体部署安排好科室医生的抗疫工作。

 

疫情无情

 

  2003年抗击非典,我也是医院首批进入隔离病房的人员,但当时武汉并不是疫情中心,我们做的更多的是相关准备和筛查工作。那一年,我们都还很年轻。

  2013年武汉驰援雅安地震灾区,湖北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10几人的医疗救援队,我做为副队长和同事们赶赴震中。刚到雅安的第一天夜里,就碰上5级多的余震,在睡梦中惊醒。尽管大家都是初次遭遇地震,但没有特别惊慌。入住的酒店大厅内写着这样几个字: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说的非常真实,既来之则安之吧。

  有些危险比如地震,经历了之后,反而不再恐惧。然而,新冠病毒看不见摸不着、重则致死,这是我工作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更可怕的是,武汉身处疫情的“暴风眼”!

  病毒无情,来势汹汹。整个2月份最为艰难:病人爆满、病情危重、防护用品缺乏。那段时间发热门诊每天拥堵着上千病人,超负荷运转,医疗资源有限,确诊病人是三人一个房间,不明确的就一人一个房间,能够收治住院的病人有限,有些医院氧气供给不足……新闻和朋友圈中,有人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消息接踵而至。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死亡人数,这些数字每天都在增加,触目惊心。

  加之当时治疗措施仍处于摸索期,国家卫健委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发布了五个版本的诊疗方案,说明我们对于病情的认知,都在逐步完善和调整。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知道它会如何发展下去,深感无助与沉重。这对我们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来说,都是莫大的考验。除了国家诊疗方案给予的指导,我们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于病人的细致观察,就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差。没有现成的模板,我们必须随时根据病人情况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不断积累总结经验。

  我们重症隔离病房的团队成员是由来自各个科室、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组建起来的,大家在一起工作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但并没有因此影响效率。团队中有的同事刚参加工作不久,有的已是高级职称,大家没有论级别高低和资历深浅,都是抢着做事,取长补短。

  后来,随着湖北省定点收治医院增加,我们转运病人、收治新病人的速度也快了起来。同时,我们医院还安排了专门的隔离酒店,医护下班后在酒店一人一个房间,避免和家人接触交叉感染。更有社会爱心人士给我们“加餐”,经常收到匿名送来的麦当劳、必胜客、喜茶……虽然工作性质危险,但能为人民为社会做点分内之事,很是欣慰。疫情无情,但人间大爱包围着我们。

 

惨痛胜利

 

  一开始,尽管对这种病认识不足,但我们防护措施做得很到位。病房里大都是已经诊的重症患者,每次进舱查房,必须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手套戴双层。我们收到大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捐赠来的防护服,有的很薄达不到防护标准,但大家很珍惜,把质量最好的防护服留给护士穿,医生查房1-2个小时,但护士在病房里面一守就是4-6个小时。

  为了减少更多人感染的风险,大家分工明确,比如负责记录病情、对外传呼、推病人去做CT检查、取咽拭子、呼吸机调试、心理辅导等等,忙而不乱。其中,重症病人咽拭子采样的工作,我经常一人包揽下来。

  由于防护服完全不透气,查房走一圈全身汗湿。回到科室卸下装备,还要和大家一起研究每位患者的CT片,讨论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增减用药。

  我作为重症隔离病房的“头儿”,每天早上7点半进入病房,天黑才离开,没有周末和休息的概念。在朋友圈看到大家居家隔离却忐忑不安,而我们医护深入暴风中心地带,每天掌握着病情的发展态势,反倒觉得踏实。

从1月底到2月底,我们重症隔离病房共收治病人30多例。很多人进来之后,因为没办法和家人面对面沟通,变得更加恐惧和孤独。我们查房时能强烈感受到病人的这份焦虑,所以除了治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做心理疏通。“相信我们,相信你自己!”这是我对重症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尽管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有着无能为力……

  有一例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同时伴有糖尿病和静脉血栓等基础病,下肢气性坏疽,若不及时处理会引发全身败血症。但此时手术对病人而言也容易造成重大创伤,经过各学科反复地综合评估与沟通,还是决定截肢。这对手术环境、麻醉、医生防护措施等都有极其高的要求,我们可以说做了最为完善细致的术前准备,手术是成功的。但术后出现了并发症,各种抢救措施都没能挽留住这条鲜活的生命。妈妈临终时,儿子用手机在她耳边播放了一段她生前最爱听的音乐,送妈妈最后一程。因规定家属不能陪同到殡仪馆,儿子泪奔目送妈妈被抬上殡仪馆的车子,而后又在妈妈去世的病房留了一个晚上……那一夜,对这对母子来说,是永别!

  还有一个50岁的患者,家里孩子刚上大学。起初非常积极配合治疗,后来病情加重上了呼吸机,家人有点失去了信心。这种消极的情绪传导给病人,令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有天夜里,护士发现病人拔掉氧气管放弃治疗,医生紧急赶到进行抢救,可惜人已经走了。

  战胜病魔,需要个人、家庭、医院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或许,他自己能再多坚持一下,还有生的希望。惋惜!

如果说在这场抗疫中我们取得了胜利,那也是一场惨痛的胜利。在与病毒如此激烈的博弈中,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无数家庭承受了破碎与伤痛。当灾难不期而至,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训,敬畏自然,自我反思,变得强大。

 

牵挂家人

 

  那段时间,我爱人也出现了一些肺炎的症状,医院床位紧张,就选择居家隔离。每天晚上,我骑自行车回到家,已经八九点了,要为他做饭并进行雾化吸入等治疗。空旷的街道基本看不见一个人,失去了往日那种繁华和烟火气,一种荒凉感油然而生。每天清晨也只能看到警察和清洁工人。

  我的父母都已是90多岁高龄,让我最为牵挂。我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已退休,几年前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母亲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日常都需要服用药物。我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一定照顾好自己,一定不要出门。老人感染这个病是最难治疗的,如果他们出事,我就没有办法工作了!

  我定期给他们送去食物和日用品,包括平时吃的药,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他们也很担心我,每天要我用家里座机报个平安。父母特别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但又不想给我过多压力,可怜天下父母心!

  坦白讲,那段时间我心理压力特别大,几乎每晚都要借助安眠药才能入睡,早上6点起床。我深知,睡眠不足很可能影响我在第二天的工作。我每天紧绷着一根弦,生怕有丁点闪失。

  深入重症患者的中心地带,危险系数最高,时刻有被感染的风险。我也是个普通人,也有顾虑。但没时间想太多,想也没用。幸运的是,我们重症护理团队从进去到出来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一例感染。

  一切的一切,没有失控、没有崩盘,我们和武汉人民一起熬过来了!

 

劫后余生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新冠肺炎疫情从来没有结束。我们医院目前还设有一个隔离病房,每天还有上千人在这里做核酸检测。不能有侥幸心理,要严格做到万无一失。外省来汉支援的医疗队回去之后,有的享受了假期,但我5月份又在隔离病房守了一个月,一天都没有休息。我想武汉市其它医院的医生们也是如此,根本没时间调整自己就接着进入另外一个状态,从最紧张的疫情期过渡到现在疫情后阶段,始终不敢松懈。

  英雄也好,天使也罢,这是人民赋予医护人员的荣誉,但我们都是平凡人,做的都是自己分内之事,更多地希望得到理解与尊重。拿我们团队来说,当时工作强度非常大,医院要求重症隔离病房每半个月更换一次医护人员。半个月很快过去了,由于医护资源整体短缺,医院问我们能不能再坚持一个星期,大家义无反顾。到了第四周,大家都觉得刚刚熟悉了病情,知道怎么应对,此时换人的话一切又要重新开始。所以我们主动提出再延一个星期。最终我们坚守了整整一个月。

  后来我了解到,团队中有的爱人马上临盆,有的家里刚添了双胞胎,有的老人生病,有的自己扁桃体发炎……种种困难,没有一个人在工作中提出来。我深切感受到战士就在身边。

  我们团队中有医生17人,加上流动支援的医生一共20多人,护士20-30人。大家工作时都戴着口罩,连吃饭都是各自坐在角落里,有些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我们就相约,等生活重回正轨,我们坐在一起,好好看看彼此。

  我们团队中有医生17人,加上流动支援的医生一共20多人,护士20-30人。大家工作时都戴着口罩,连吃饭都是各自坐在角落里,有些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我们就相约,等生活重回正轨,我们坐在一起,好好看看彼此。

  我们写了一本书,取名《战役手记》——在重症隔离病房的日子。大家用业余时间回顾记录了这段经历,我把20几位医生的手稿整理编辑,全书五六万字,每每翻看起来,都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我们并没有申请刊号,也不打算售卖,就是做个纪念,这段心路历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辈子的回忆,刻骨铭心!

 

分享到: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439号| 鄂ICP备15003674号| 报警中心: 010-57174890| 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5581798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民主党派大楼| 技术支持:JL-TECH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