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公概况 / 致公党史
致公党史
致公党旗——井字旗
供稿: 陈昌福 发布时间:2015-05-26 浏览量:84281 次
字体 :【

  

  一面旗帜其实就是一个历史进程

  清末革命党人对民国旗帜的制式有过多种方案。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会本部召集干事会编纂《革命方略》,同时讨论民国国旗制式。孙中山(1866—1925)主张沿用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有人认为此旗式样不美观,又与日本的旭日旗相似,表示反对。孙中山又提议增加红色,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代表自由,白日代表平等,红地代表博爱,但仍未得赞同。其他会员亦提出各种制式:有提议五色旗,旗面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有提议用18星旗,表示中国的18个行省;有提议用金瓜钺斧,以发扬汉族精神;有提议用井字旗,取“耕者有其田”之意。然终因意见分歧,暂搁其议而成悬案。

  武昌首义引发全国各地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光复”和”独立”大潮,各省“多根据旧日悬案,逞奇立异,各树一帜”,但“均不出丙年(1906年)同盟会本部提案之方式”。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5月10日参议院通过以五色旗为国旗。1924年国民党“一大”以后,“以党治国”的理论正式确立,国民党的政党政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1924年6月30日,孙中山主持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民党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党旗”和“国旗”的区分,它所体现的不就是图像化了的“党治”理念?!

  上述几种旗帜,除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外,还有井字旗曾被中国致公党采用为党旗、党徽,并延续至新中国成立。这恐怕更鲜为人知了。

  井字旗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形象标识

  井字旗,乃取“井田”之意。“井田”原为中国古代殷商田制。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字,故名。1903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主持东京军事训练班的宣誓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平均地权”,作为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口号。1904年5月,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为洪门致公堂重订章程时,又将这一口号纳入该堂章程。洪门宗旨原是反清复明的“民族主义”,孙中山增添了民权主义的“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从而为1925年改致公堂为致公党,实现由会党向政党转型奠定了质的基础。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根据孙中山的提议,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同盟会的宗旨。同年11月26日《民报》创刊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亲自为《民报》写了发刊词,首次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从此,“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虽然有其历史局限,但它承袭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纲领中的积极因素,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历史发展趋势。其中,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把地权问题的解决作为变革封建生产方式实现民生主义的核心。随后通过革命的实践,孙中山在阐述“平均地权”的含义时,又进一步发展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认为“只有‘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把“耕者有其田”作为实现“平均地权”目标的口号,在当时,这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最先进的方案,对民众的号召、动员、组织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1906年同盟会有关国旗制式讨论中,虽然井字旗方案是由廖仲恺(1877—1925)提出的,但它无疑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形象标识。

  井字旗被确定为中国致公党党旗、党徽

  1911年惠州起义,陈炯明(1878—1933)选择井字旗为义军标帜乃是他对“三民主义”的认同和自身认识水平的反映。陈炯明小孙中山12岁,他在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二年7月从老家海丰进入广东法政学堂。1925年10月中国致公党在美国旧金山成立,陈炯明被举为第一任总理。同时决定以井字旗为致公党的党旗、党徽。

  1947年5月,中国致公党的“三大”把“耕者有其田”纳入党的政治纲领,由此而在党内引发了关于致公党的阶级属性问题的讨论。1948年9月致公党中央刊物《公论》第4期发表致公党中央常委李维纲(1910—1988)的《中国致公党应如何为人民服务》文章认为:中国是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中国致公党应该代表农民利益,而为农民政党,其党徽定为井田嘉禾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以前的中心口号是‘耕者有其田’。它现在的政纲,关于土地问题也这样写道。”李文关于党徽的表述,是第一次见诸于现存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致公党党内刊物上的。

  雷荣珂(1898—1974)不同意李维纲关于致公党阶级属性的观点,他在1949年5月出版的《公论》第6期上发表的《中国致公党所代表的阶级问题》指出:“中国致公党的党徽‘井田’,虽取义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但这不过是象征‘耕者有其田’的意义。”“这也并不因为党徽所象征的是农民解放,就是说中国致公党所代表的单纯是农民阶级的利益。”“中国致公党的大部分党员既是各地华侨,而华侨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阶级。”“这些华侨,其共通所有的利害关系,主要的已不是单纯各个阶级的利害关系,而是整个民族的利害关系。所以在华侨团体中,通常是民族意识高于阶级意识的,从来的华侨就是最爱国的”。所以除开为今日革命的对象之外,“其他一切要求革命的阶级,均可能为中国致公党所代表”。

  1950年4月,中国致公党在广州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政治报告,修改党章,宣布以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为党的政纲。此后,原本以“井”字象征政纲的党旗党徽,也就成为一段历史的载体而被尘封起来。

  致公党的党旗党徽虽然是一个案,但它的确定与废置的历史过程折射出来的却是我国今天八个民主党派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历程,具有共性:

  一是民主党派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早年都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运动,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培育和影响下涌现出来的一代卓越的民主战士。

  二是民主党派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或在其政治纲领中,或在对时局的主张和宣言中都坚持”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规定,为完成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而奋斗。这是民主党派能够在1948年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内在因素。

  三是民主党派从来都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组织,最终都未形成为单一阶级的政党。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都以《共同纲领》为政纲。

  1982年10月,“井字旗”实物在日本福冈发现

  作为致公党党旗的“井字旗”原物,早已不知去向,但一面“井字旗”的实物于1982年10月为日本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陈德仁馆长所访知。此旗现由居住在日本福冈的末永贤次收藏。末永贤次的父亲末永节(1869—1965)原系日本“玄洋社”浪人。1897年8月末永节经由宫崎寅藏介绍,与在日本宣传革命的孙中山相识。此后,末永节便支持和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末永节是否参加辛亥惠州起义不得而知。但据末永贤次说,他收藏的这面“井字旗”是一位老同盟会员赠送给他父亲而留传保存下来,那是确凿无疑。据陈德仁介绍:此旗长147公分,宽50公分,红色底,右上角有一兰色小块,上画白色“井”字。对照香港《工商日报》记者的描述,差异在旗右上角是蓝色小块还是黄色小块。当然。实物并不等于原物。但实物的存在印证了文字记载的真实,同样具有其历史价值。

  致公党上海一面旗帜是一种引人奋进的理念标识,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辛亥革命后在新的历史转折年代里,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继承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今天,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向着民族的伟大复兴奋进,书写更辉煌的历史。

  (作者为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原副主委)

分享到: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439号| 鄂ICP备15003674号| 报警中心: 010-57174890| 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5581798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民主党派大楼| 技术支持:JL-TECH京伦科技